生命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来源:一水硫酸镁   更新时间: 2024-05-01 【关闭
产品详情

  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的?带着诸多疑问,两天来,记者在贵州当地深入采访有关知情人士和权威专家,从事故现场发回这篇报道。

  “生命至上民为本,煤矿救援创奇迹。” 这是洛阳市慰问团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积极组织实施抢险的贵州省当地党委政府赠送的锦旗上所写的内容。

  “绝不放弃!”这是昨日记者在事故现场采访时抢险指挥部领导和抢险队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据晴隆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华向记者介绍,6月17日早8时许,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第二天凌晨4时许,矿主才向有关部门报告,由于事发地偏远,道路难走,第一批救援人员赶到时,距事故发生已整整一天。发生矿难的煤矿距离县城100多公里,多为山路,再加上强雷电、大暴雨、矿井条件复杂等因素,造成了救援工作的极度困难。“尽管救援工作进展缓慢,但我们从未放弃搜救。从到省市领导都多次作出批示,从始至终坚持以抢险救人为第一目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尽最大努力。”刘华说。

  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不顾一切代价。据介绍,事故发生后,贵州省从各地调来的专业抢险队伍达400多人,还调来了110KW大功率潜水泵4台,离心泵和水泵20多台,24小时不停投入营救。

  经过昼夜奋战,抢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6月25日发现搜救出第一个遇难者。7月12日12时,终于成功营救出王圈杰、王矿伟、赵卫星等3名洛阳籍矿工。

  “方案正确,全力以赴,绝不放弃。“刘华说,这是抢险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重大进展的最关键的3个因素。

  3名洛阳籍矿工被救出后,由于身体极度虚弱,所以他们目前尚不能详细讲述在井下25天的详细情况。但是,根据他们获救后与有关人员的简单交流,目前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事故发生后,3人临危不乱,在当时迅速作出了一个看似错误但却极其正确的选择。

  一直采访整个抢险工作的晴隆县电视台记者易江华,向记者讲述了他通过采访获得的信息——

  王圈杰等4人所在的位置旁边有一条上行的分支巷道,王圈杰、王矿伟和赵卫星迅速朝该巷道跑去。而那名瓦斯检测员因为经验不足,直奔井口方向朝下行的巷道跑去。3人在呼喊瓦斯检测员时,突如其来的大水迅速吞噬了刚才的工作面,瓦斯检测员再也没了消息。

  “对缺乏经验的人来说,在井下遇险后都会本能地朝井口的方向跑。但王圈杰等3人在发生意外事故后的判断是正确的,并没有一味地向井口跑,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位置等待救援”。

  “王圈杰等3人在自救方面也很有经验。在井下他们没胡乱走动,就在逃生的地方坐着,尽量不活动,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等待救援。3个人还将头上的3个矿灯取下,每隔一段时间就用一个矿灯朝被淹没的巷道口照射一下,发出求救信息。另外,3名矿工的心理素质也肯定是特别强的。没有这一点,根本坚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据医疗专业的人介绍,煤矿事故发生后,首先要保持井下空气畅通,而且必须有水。在有水情况下,人能坚持6至7天,一般不超过10天。如果仅仅靠水,矿工在井下生存25天是不可思议的事。

  从医学角度讲,3名洛阳籍矿工究竟是靠什么挑战生命极限而创造了奇迹?对此,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种种猜测。经过多方努力,本报记者在14日下午独家采访了救治3名洛阳籍矿工的医疗专家组组长、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王小林。他向记者透露的一个重要细节似乎能更好地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解释“不可思议的事”。

  据王小林院长讲,13日晚3名矿工转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后,院方迅速对他们进行了全面检查。王小林当时也询问了3名矿工在井下的一些情况,矿工说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矿工告诉他,井下确实有不少渗水,但他们每天的饮用量并不很大。

  “为什么不尽量多喝些水?”王小林问。他们回答说井下的水“又苦又涩,很难喝”。“又苦又涩是不是意味着水里面含有某些矿物质?”王小林说,从3人抽血化验的结果来看,这种猜测得到特别大程度的证实。入院后对3人的化验结果为:虽然25天没有吃到食物,但是血中钠盐的含量却没有降低到想象中的极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