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来源:产品中心   更新时间: 2024-05-20 【关闭
产品详情

  古时,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经商,赚钱,传播了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中国人向西远行穿过茫茫沙漠前往阿拉伯,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所到之处赢得了财富。承载着无数中外人士的艰辛、为了互通有无而开辟的国际贸易之路,为世代后人留下了致富的途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世界经济和文明史上最令人瞩目和永远铭记的丝绸之路。

  今天,发生在全球范围里的交通与通讯的革命,以及经济、信息等诸方面的全球化,使当代商人们国外圆梦比过去的年代容易了许多,人们以更为丰富和便捷的形式,不断演绎丝绸之路的故事。

  当你行走在亚历山大或迪拜,当你驻足观察开罗街头和安曼广场里一张张面孔时,你便会知道中国面孔不再陌生,人们已不再像几年前那样好奇地注视着那些“陌生的长相”。如果你喜欢品味多种文化或美食,就请走进那里的任何一家中国餐馆,去品尝一碗中国面条或饺子吧。正如李白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同样在义乌,踏上它的条条街道,赏视一下店铺、餐馆、咖啡厅上的阿拉伯语招牌,稠州北路走上几步,也会惊诧不已。因为萦绕耳边的是乌姆.库勒苏姆(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现代歌手)的歌声,出现在你眼前的是马立克理发店,塞巴邑、白依特凯拉姆、麦地那和艾格萨餐馆。 去你身边最近的一个阿拉伯餐馆,要一份菲拉菲拉,要一碗沸塔羊腿餐,吃一份“阿里妈妈”甜食,吸几口苹果味的阿拉伯水烟--完全正宗的阿拉伯风格。

  当代阿里巴巴们不用祈祷“芝麻,开门吧!”共同创造财富宝库的的大门已经洞开。

  中国商品大举进入埃及市场,遍布街头商摊、商店,经商的中国姑娘先是出现在各种展会上,然后深入到各乡村、城镇。你可以常常看到她们敲开你的家门,向你兜售成衣、儿童玩具和电子科技类产品,于是一些家庭主妇们便把她们称为“中国女掮客”。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埃及家庭对他们的鼓励?还是她们卖出的商品的质量?这种现象对埃及工业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它是否会增加失业?它的好处是什么?

  “义乌成为一个阿拉伯村,好像你进入一个不像中国的市场,黑人、黄人、白人,成为一个国际的。 在义乌,一些阿拉伯商人如同候鸟一样,一趟趟地往来义乌,通过空运、海运把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

  “3万外国人滞留广州,其中有很多是阿拉伯人,广州的一条街被称为“也门人街”。

  许多中文或阿拉伯文的报刊文章,都在谈论许多中国人在阿拉伯国家或许多中国城市住着阿拉伯人的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有人说这是中国商品大量适合阿拉伯市场;还有人说这是阿拉伯人再次发现中国。当年,阿拉伯的祖先们曾在中国大展商业宏图,他们的曾有子嗣至今仍在中国。

  义乌市委副书记徐志坚说:“在义乌,阿拉伯人的常住人口已达到3500人,还不包括数目庞大的来来往往的阿拉伯人!”

  埃及驻华使馆公使马吉迪·阿米尔先生说,在2005年,埃及驻华使馆、驻上海和香港的两个领馆共向中国人发放了7万个签证,比2004年增长了20%,按照中方的统计,这一个数字达到了10万,原因是部分中国人是从第三国或埃及机场拿到签证的。2006年头两个月,赴埃中国人同比增长70%。他估计,由于开罗至北京航线的开通,到中国的埃及人数也将大幅度提升。

  许多中国人也前往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中国在迪拜的商贸中心开启后,前往阿联酋和其它海湾国家的中国人也大大增加。随着中国在苏丹、也门和沙特的投资的增加,那里工作的中国人人数也明显上升。

  同样,中国的阿拉伯人也在增加,从索马里到伊拉克,从阿曼到毛里塔尼亚,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的人都有,但也门人、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叙利亚人的数量居前四位。按照中国驻埃及使馆的统计,2005年向埃及人发放了15000个签证,从2006年年初到4月15日,发放了6200个签证。

  客人们是否动了本地人的蛋糕?还是使蛋糕变大?主人们是否诉苦,客人们是否心悦?游商们(提包商人)是大规模投资的前奏吗?前往埃及的中国人日益增多,这对埃及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马吉迪·阿米尔先生说,中国人前往埃及,影响了埃及的许多产业,每100万外来旅游者都会为GDP增加10亿美元的产值,这就是说中国的旅游者为埃及的GDP增加1亿美元的产值。这只是在物质方面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另一种积极影响,即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了解埃及,这种了解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在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10万中国人正在向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着埃及,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影响。

  他对我们说,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仅发生在埃及。一些中国人滞留在埃及,这一个数字很少,能确定不超过5%。另外,中国人也不会滞留很久,也就5-6个月,是暂时的滞留,他们的工作都与中国在埃及的公司有关,如大理石、皮革、纺织品等。绝不能说中国人是导致埃及失业增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却可以说大量的非洲人在埃及工作,是埃及失业增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正是埃及劳动力工作的范围,但中国人不是,他们从事的工作恰恰是埃及人不与之竞争的行业,还带来了就业,比如:有500个埃及工人在中国尼罗河纺织公司工作,50个埃及人在中国承印刷业有限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埃及印刷业有限公司工作。

  他进一步指出:埃及有许多中国投资,许多埃及项目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要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我们从中国得到这些经验和技术,比从西方得到便宜很多。这一点十分重要。比如法尤姆的硫酸镁厂,是利用中国技术建立的埃及工厂。这也是埃中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胰岛素方面,埃及也是使用了优惠价格的中国技术。如果我们从西方拿技术,那价格要贵许多许多。

  同样,一些大的中国企业是通过竞标方式进入埃及市场的,如建设开罗地铁项目。这些项目将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贸易。

  关于在华的埃及人,阿米尔先生说:我们没详细的数据,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广州,在深圳,在义乌开办了办事处,从事进出口贸易,或成立了公司。他们从埃及带来了自己的助手,还有许多埃及人在那里工作,所以没办法统计他们的数量。但我相信,仅在中国南方,埃及人就不少于1000人,多数在埃及人开的公司里从事进出口。在天津有一家埃及公司“东方织工”,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

  截止到2005年9月,在埃中资和埃中合资企业达174家,总投资额达19000万美元,其中就有“提包贸易”(倒爷)的投资人,最初他们成立了小企业,这些中国企业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更为埃及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许多来阿拉伯国家从事“提包贸易”的中国人都是从投资小型项目开始的,在埃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聘用从中文专业毕业的埃及翻译,因为埃及法律要求他们聘用特殊的比例的当地工人。马吉迪·阿米尔先生说:“从事大理石、纺织品和皮革业的中国公司进行出口,向埃及政府交税,这些都是对埃及经济的贡献。”

  埃及驻华使馆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中期,中国在埃实际投资6500-7000万美元,协议投资达13000万美元。在埃及与美国签署了特区协议后,中国在埃投资出现了增长的趋势,中资在埃及建立了以出口到美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兴起的产业。预计,到2006年底,在埃投资将翻倍。

  在中国有许多阿拉伯贸易机构,为阿拉伯人提供了新的机会,特别是饭馆和咖啡馆,必须从阿拉伯国家进口一些原料。我们没想到去义乌采访时,会看到阿拉伯的理发馆。马里克是一个一年半之前来到这里的约旦青年人,娶了中国妻子,开了一家理发馆,有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那里工作,每天有30或40个顾客。马里克说:他对他的理发馆的工作和收入都很满意。

  靠冒险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在对方的土地上立足兴业,一种新的现实正在中国和阿拉伯的土地上出现。

  就像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是一条传播文化的贸易之路一样,生活在阿拉伯城市里的中国人使那里形成了中国文化氛围;同样,在中国城市的阿拉伯侨民也在不由自主中为阿拉伯文化打下了基础。

  在义乌的街上,假如看到阿拉伯人,人们就会用阿拉伯语说“你好”,甚至街头的流浪汉也学会了用阿拉伯语问好以便和阿拉伯行人搭讪。

  在开罗,中国人开了一家“北京之路”网吧,并且在很多阿拉伯城市开了餐馆、娱乐中心和中医诊所。他们中很多人在当地结婚、生活,在异国实现自身的梦想。

  在中国城市,阿拉伯人已经融入了中国社会,并且对他们聚集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就像中国人在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一样,很多人也在当地结婚、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的阿拉伯-中国的一代已经诞生。这些阿拉伯-中国的孩子盖起阿拉伯或中国式的房子,他们是中阿友好的新见证,将会成为增进中阿交往的新桥梁。去义乌采访前我们想到了给哈立德·阿里打电话,他在北京时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很早以前就去了义乌。

  哈立德是巴勒斯坦人, 1999年来到义乌,成为了那些以小本经营小商品起家的阿拉伯商人的一员,经过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之后,他成立了一家小商店,生意有好有坏,在这里已经有7个年头了,阿里德这一个名字在阿拉伯商圈中已经小有名气,我们在义乌碰到了来自约旦吉尔巴布的利亚特一家,他们说自从他们到达义乌的那一刻到离开的最近一段时间,哈立德都精心照顾他们,保证他们买的商品象在约旦阿喀巴的统一价格商店中的商品一样质优和便宜。

  我们看到,哈立德穿梭于义乌的各条街道、各个商铺和宾馆间,向阿拉伯和中国朋友们挥手致意,难怪说他比本地人还了解义乌。他指着义乌的一条条街道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小村落,垃圾到处都是,现在变成宽阔的街道和风格统一的别墅群。

  哈立德在义乌与一位貌美的中国女子结了婚,妻子支持帮助他,他们还生了一个男孩,当你用阿拉伯语问这一个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回答道:“阿里”,当用中文问他时,他则回答道:“张--”。 哈立德像其他许多在中国结婚的阿拉伯人一样,代表了中阿新一代,这也许是全球化带来的最好成果。

  义乌原来没有一个中国或者是外国的,而今那里却已有一座面积为13000平方米的大寺。宗教事务局的丁先生说:这个寺是中国第二大或是第三大的寺,同时也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新的有规模的寺。我们很难准确说出在这里做礼拜的人数,但是我们亲眼目睹的场面,感觉做礼拜的不少于七八千,这样的盛况可能在一些阿拉伯城市中也比较罕见。礼拜结束后,你会惊讶于从里面出来的不同年龄,身着不同服装的人们。

  阿拉伯和外国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国来到这座城市从事餐饮、翻译、服务等行业。丁先生说,教的存在,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存在,需要一种新的环境。慢慢的开始租一些宾馆的大堂以供礼主麻和斋月的礼拜。义乌市政府注意到这一点,决定给他们增加一些礼拜的场所。并且由市政出资,将一家旧的丝绸厂改造成一座设施齐全的寺。宗教事务委员会计划在将来建立一座面积更大的寺,寺管理委员会成员中有一位是在义乌居住了9年之久的叙利亚人哈其姆。以前在义乌没有土葬,都是火葬。而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专门的公墓。

  同时,在旧教堂原址建立了新的教堂以满足当地六千基督徒和从外国来的超过万人的非常住人口的需要。

  包括阿拉伯居民在内的外国人被特邀参加了当地政协会议,并且为市政建设献计献策。一些社区居委会的成员是阿拉伯居民,他们参与社区的管理。城市领导注重让阿拉伯人和参加不同的宗教庆祝活动,努力为他们全体创造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知道,义乌历史上并非是聚集区,陪同我们采访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京义说,过去义乌从没有过任何活动,发展义乌需要胸怀,需要为各类人士提供良好环境。 这是一种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互相融合、并重新发现对方的现实,产生各种磨擦与矛盾是必然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但同时又都幸福地微笑着,财富是丰饶的,成功在招手,吸引着胸怀大志的人。

  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义乌已变成了小商品贸易的同义词。根据测算,在义乌逛市场,若每个商位停留一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需要120多天才能走一遍。

  义乌,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省份浙江,面积1105平方公里,南接广东、福建,北连上海经济区,东邻东方大港--宁波港,距中国最大城市上海300公里,距浙江省会、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120公里。

  与众不同的市场!到2005年底,市场总面积达到了260万平方米,拥有5.8万个商位,市场内展销商品达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入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

  四天一个展会! 2005年举办各类展会80个,其中最大的是2005年义博会成交额81亿元,外商参会1.4万人,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商品展。 国际化的城市!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义乌都是一走国际化的城市。目前,市场内65%以上的经营户承接外贸业务,市场商品辐射范围大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企业驻义代表处共615家,境外客商在该市银行开设账户9000多个;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分别在义乌市场建立采购中心。目前常住义乌外商8000多名,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有20万来访者进行短期购物,购买40万集装箱各种商品运往世界各地。

  从任何一个国家乘飞机到北京、广州、上海或杭州, 然后按下列时间继续你的空中旅行:

  周一、三、五、七晚9时左右,均有到义乌的直达飞机,1小时40分左右到达义乌,票价150美元左右。

  天天有航班,时间为早8:30、下午17:20、晚上21时左右,约1.5小时到义乌,票价150美元左右。

  3. 从上海乘火车到义乌,需4个小时左右,车次很多。乘大巴需6个小时左右,车次也很多。

  迈开你的双脚,踏上义乌为起点的新丝绸之路,去观看义乌现象和义乌模式,去尝试“点石成金”!